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理化所),于2002年3月28日,在原中國科學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新疆化學研究所(均于1961年成立)的基礎上整合成立?,F有資源化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多語種信息技術、環境科學與技術、固體輻射物理5個研究室。建設了民族藥活性篩選技術平臺、藥用植物組培與生物育種平臺、特種熱壓敏研發平臺、輻射效應評估技術平臺、光電功能材料研發平臺、多語種軟件測試平臺、微納米環境功能材料平臺,以及大型儀器分析測試中心、輻照中心、信息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平臺。在烏茲別克斯坦,建有“中國科學院中亞藥物研發中心”。資源化學學科,致力于民族醫藥的現代化、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在國內處于領跑地位;電子元器件累積輻射效應和敏感材料與器件學科,為我國航天、海洋工程提供共性技術支撐,具有不可替代性;維哈柯文信息處理學科,為新疆長治久安及“一帶一路”核心區的信息化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現設有化學博士后流動站及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
一、化學博士后流動站
化學博士后流動站于2009年9月獲得批準建立,依托于新疆理化所化學學科,該學科是我所歷史悠久的傳統優勢學科。新疆理化所是198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2004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增列博士培養點,化學學科現設有材料物理與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4個博士培養點,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藥物化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工程等6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2008年完成了新疆第一批有機化學博士的培養。依托新疆優勢資源,以干旱區可食植物活性成分及其應用為研究主線,以可食植物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為重點研究內容,組建了“干旱地區可食植物活性成分及其應用研究”團隊,探索構建“資源-加工-特色產品”的研發平臺,以促進可食植物的高值化利用為目標,在民族藥常用藥材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理、維吾爾藥經典驗方和成方制劑的挖掘、整理和質量標準提升、民族新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已成長為民族藥研究開發領域的領軍隊伍,在中亞地區天然藥物化學研究領域頗具影響力。以國家和新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環保需求為牽引,結合國際科學前沿和新疆優勢特色資源,開展與環境安全和污染監控等相關的、具有區域特色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工程應用研發。
二、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
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于2009年9月獲得批準建立,面向我國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需求,以國家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為導向,以材料科學和輻射物理為基礎,強化原始創新與集成創新,主要開展熱敏材料與器件、非線性光學材料與器件、微納環境功能材料及材料與器件輻射物理的應用基礎研究。擁有“新疆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省級重點實驗室;與航科集團八院共同組建了“宇航電子元器件輻射效應評估聯合實驗室”。本站在特殊環境條件應用的熱敏電阻材料及元器件、短波長鹵素硼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微納環境功能材料、總劑量輻射效應-損傷機理-模擬實驗與加固-輻射效應評估方面具有鮮明特色。電子科學與技術流動站是國內唯一從事特種熱敏電阻材料及器件研究開發的科研單位,產品已應用于“東方紅”系列衛星、“長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飛船、“嫦娥”探月工程、“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等,多項技術與產品打破國際壟斷;非線性光學材料是新疆理化所2007年新建方向,在新型短波長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首次發現了性能優異、有望應用于Nd:YAG直接四倍頻266nm激光輸出的氯硼酸鉀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有助于推動全固態激光器在激光通訊等領域的應用;微納環境功能材料方向瞄準西北干旱區脆弱生態環境及新疆地區環境安全問題,開展系列應用基礎研究,為解決新疆面臨的環境污染和地區公共安全防護等重大問題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本站是我國最早開展電子元器件空間輻射效應研究的單位,為“東方紅三號”衛星研制了我國首批抗輻射加固CMOS集成電路,長期從事電子元器件輻射損傷機理、模擬試驗方法與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一直承擔著電子元器件研制和航天工程的元器件輻射效應評估任務,是國家指定的從事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總劑量輻射損傷評估實驗研究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