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以科技創新驅動新疆高質量發展
2月21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在2022年度科技工作中取得的各項成績。
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的多位負責人,就相關領域的科技成果進行了介紹。
圍繞綠色發展 摸清新疆“家底”
問: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答:2022年,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取得新進展。通過集成無人機、衛星和物聯網技術,研制出適合新疆極端環境的傳感器和通信工具,新建26個無人區生態系統自動監測站點。
新疆科考野外數據實時采集APP上線運行,初步實現了新疆科考數據的共享服務,為構建多領域、多部門和多行業數據同化與常態化應用平臺提供了保障。
科考結果支撐了新疆水資源空間調配和開發利用的新依據,摸清了多條重要河流總體水量狀況,對區域水資源開發提出決策建議。此外,在新疆能源資源開發、新能源潛力評估等方面也有新發現。
問:西北干旱區水資源研究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答:2022年,新疆生地所在西北干旱區水資源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報告顯示,近十年來,西北干旱區水資源利用方式不斷優化,水資源承載力處于增強態勢;水資源節約利用成效顯著,用水效率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發展迅速,節水灌溉面積不斷擴大,農業水生產效率顯著提高;地表水體面積擴大,水質向好發展,水環境容量顯著增加;西北干旱區生態服務功能總體向好,生態系統總服務價值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呈增加趨勢。
加強國際交流 助力合作共贏
問:在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取得哪些成果?
答: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期間,新疆生地所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成功舉辦“干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生計”邊會,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并牽頭成立“干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合體”。此舉旨在為各國政府、科學家以及地方社區,在干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領域開展項目合作、知識分享、能力建設等打造國際化平臺。
新疆理化所充分利用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區位優勢,率先啟動了以烏茲別克斯坦為合作中心并輻射其他中亞國家的科技交流合作,先后與12個國家、20余個境外科研機構和高校簽署合作備忘錄36項,合作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授權國際專利7項,合作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12屆,推進建設了多個國際科技合作重要平臺,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合作成果。
2022年,我們獲批“科創中國”創新基地、烏魯木齊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我們將以此為契機,突破一批制約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實現一批重大新藥成果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落地轉化。
天文領域有著良好的國際合作傳統。奇臺110米口徑全向可動射電望遠鏡項目建成后,將在射電天文這一優勢領域打造“長板”,形成“以我為主”的國際合作機制,提升新疆科技在我國創新能力和國際合作中的影響力,進一步助力我國科技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深化體制改革 激活“人才引擎”
問:在科技人才引進培養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中科院新疆分院始終把人才工作擺在重要戰略位置,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科技創新人才高地,進一步加大國家級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引進培養力度,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
一是在重大科研任務中鍛煉人才。在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部署45歲以下青年骨干擔任項目首席或課題負責人。一批青年科技人員在110米射電望遠鏡建設、探月工程等項目中,歷練成長為科研中堅力量。
二是提升保障水平吸引留住人才。設立“絲路所長創新基金”“絲路人才計劃”“胡楊計劃”,疊加自治區各類人才計劃,大幅度提高人才待遇。
三是在開展國際合作中吸引人才。發揮國際科技合作“橋梁”作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精準引進“高精尖缺”人才。
2022年,中科院新疆分院獲批科技部和中科院國際人才項目38項,1人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11位科研骨干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多人入選國家、中科院和自治區人才計劃。